非基本面因素——政策对生猪行业的影响分析 环球聚看点
(相关资料图)
【文章导语】
生猪市场短时的供需受情绪面影响明显,中长期亦通过出栏体重、存栏结构、能繁母猪存栏量等行业指标作用于供需,从而影响生猪市场价格。但不可否认的是,收放储、调运、环保政策等非基本面因素亦在不同层面通过供需关系影响价格波动。
1.短期指标:冻肉收放储政策稳定猪价
猪粮比通俗地说就是生猪价格和玉米价格的比值,它是反映生猪养殖成本收益对比关系的指标。2021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的通知,提出过度上涨与下跌情形预警分级。2021年以来,受产能释放影响,猪价震荡下滑,多数时间处于下跌预警区间,国家启动多轮收储;2022年3月份猪价触底反弹,三季度猪价涨幅较大,进入上涨预期区间,国家启动放储政策。根据华储网数据显示,收放储数量虽少,但多轮实施一定程度上对业者心态产生影响。当生猪价格涨幅较大时,通过投放冻猪肉增加市场猪肉供应量,满足市场需求,达到稳定猪价的目的;当生猪价格跌幅较大时,通过收储提升猪肉需求量,缓解供需矛盾,同样起到稳定猪价的效果。
2.中长期指标:调运政策引发贸易流向转变,间接影响区域间供需格局
随着非瘟疫情防控局势逐渐升级,生猪调运政策逐渐发生转变。2020年11月发布《中南区生猪调运管理办法》通知,强调全面禁止非中南区的生猪(种猪、仔猪除外)调入中南区,启动生猪“点对点”调运;2022年5月1日起,广东要求暂停省外屠宰用生猪调入。政策发布前期,周边猪源流入中南六省区数量增多,导致当地猪价下跌;政策发布后本地养殖户存在看涨预期,出栏积极性降低,叠加外地猪源流入减少,生猪供应收紧,猪价上涨明显;政策持续过程中,当地生猪市场供需双方博弈,价格回归理性。
卓创资讯(行情301299,诊股)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与黑龙江生猪价差达5元/公斤以上,调运利润空间较大,北猪南调现象普遍。随着最新调运政策的实施,广东高价区的优势吸引投资金额最多,养殖企业纷纷在华南区域扩大生猪产能。随着产能不断兑现,广东生猪供应量逐渐增多。截止到2023年3月份,黑龙江与广东生猪价差维持在1元/公斤范围内波动,调运几无利润空间。未来在调运政策的调控下,中南区域内猪源流动数量减少,市场由“调猪”向“调肉”转变,全国各区域猪肉供需关系逐渐趋于平衡。
3.长期指标:环保政策加速企业规模化进程
2012年以前环保政策对行业的影响不太明显;2013年以后《禽畜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政策法规陆续出台,不符合标准的养殖户不断退出行业;2016年以后明确划定限养区和禁养区,能繁母猪存栏量整体缩减。2019年9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管理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通知》,一定程度上提升养殖户投产信心,2019年后能繁母猪及生猪存栏量触底回升,具体数据见图4。在这个过程中,规模养殖场加速企业布局,在高盈利阶段迅速占领市场。图5数据显示,2022年TOP20养殖企业生猪出栏量16916万头,占全国总量的24.17%,较2016年提高19.23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收放储政策通过投放或者收购冻猪肉缓解市场供需矛盾,进而达到短时间内稳定猪价的目的。调运及环保政策的影响较为持久,且基于以上政策的实施,生猪行业集中度逐渐提升,规模化进程进一步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