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联手设计“古建筑修复神器”
“我们正在对‘古建筑修复神器’进行研究改进,等方案成熟一些后,会尝试申请专利。”江苏省扬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师李桐和学生方媛,联手设计了一个“古建筑修复便携式脚手架”,还给脚手架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修复神器”。
(资料图)
2021年暑假,李桐带领学生们在扬州市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学生方媛也参与其中。她们调研的主题是古建筑门窗雕花形状、古建筑形制等,为期两个月。
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不只是一个景区,外面有被称为“晚清第一园”的何园,加上扬州旅游业发展迅速,周边人流量非常大。在调研过程中,方媛发现,路边有很多脚手架会把路堵上。“当时,有工人在南河下的巷子里施工,通过多个脚手架拼接来叠加高度,在狭小的街巷里,显得很不方便。”
目前,古建筑修复常用的脚手架是工程用脚手架,由钢管组成,最小规格一般为1米高0.95米宽1.8米长。在古建筑复建过程中,常常会将两三个脚手架叠在一起进行施工。
为此,方媛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设计一个古建筑修复用便携式脚手架,在和指导老师李桐沟通之后,她们决定开始制作。
看到了施工中用的梯子,方媛提出,“能否在便携式脚手架上加一个梯子,工人可以自己调节高度和位置?”“不行。在脚手架上加梯子,既不便携,又不安全。”设计思路被老师李桐否定并没有打消方媛的热情。方媛说,自己当时一通恶补,翻阅了大量相关专业书籍和文献,深入了解脚手架设计的知识。最后,她和李桐决定采用一体式的设计方案,方便携带,也节省了在拼接上浪费的时间。
随着研究的进行,方媛又提出,“能否增加一个升降结构?”“传统脚手架需要许多钢管零件,而我们这款设计零部件会大大减少。”李桐对此很赞赏。
方媛和李桐一边进行“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为主题的调研,一边利用空余时间设计“古建筑修复神器”。历时两个月,设计方案终于大功告成,因为体积小、便于拆装、能自动升降,实用性、便携性、修复效率大大提高。
在调研中,李桐注意到南河下街区地势较高,雨水顺着斜坡很快流走,她带着学生一起设计了集过滤收集于一体的“古建筑雨水收集装置”。如今,该项目专利已经获批。
据悉,为服务扬州古城保护工作,扬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古建筑营造与修缮专业方向,每年设置1个班,招收学生30名左右。目前,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模式,该校已经培养出一批古建筑营造相关人才,进入古建筑领域,从事古建筑建设相关工作,为扬州古城保护贡献力量。
“古建筑承载着乡愁的记忆,我会继续读书深造,古建筑修复相关行业是将来就业选择的重要方向。”已经专升本的方媛表示,她会发挥专业特长,用自己所学为城市改造中的古建筑修复和保护出力。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崔文瀚 记者 李桂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