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湾区丨深港“四驱联动”促进湾区人才优化配置
(相关资料图)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 钟鸣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和前海服务集团于7月20日分别发布《关于支持港澳青年在前海就业创业发展的十二条措施》《促进前海港澳青年梦工厂园区港澳企业发展优惠方案及实施细则》两份重磅政策,进一步释放出前海加大力度吸引港澳青年落地的积极信号和行动诚意,持续发挥其作为大湾区特别是深港重要合作平台功能。香港方面,也通过发布《青年发展蓝图》和一系列人才入境计划,推动青年人才在港落地成长,包括深圳在内的大湾区内地地区优秀青年也是重点招引对象。当前,深港两地间正逐步形成和谐有序的双向引才机制,并呈现出如下“四驱联动”特征:
一是政策协同度更强。本次前海推出的相关政策与香港特区政府《青年发展蓝图》中“针对多元发展需要”的工作方针一脉相承,有效协同港澳青年实习计划、青年就业计划、创新创业资助计划等具体举措。相应政策印发后,快速配套出台《2023年度申报指南》,并将于8月初开始集中受理,即刻惠及青年群体。而在去年底,前海联合香港共同发布“2023年深港联合招才引智计划”,以联合体的形式、差异化的推介实现人才的“增量共赢”。
二是政策落实面更广。在政策层面上,基于《深圳市进一步支持港澳青年就业创业实施细则》(深人社规〔2023〕3号)等市级政策,除前海外,罗湖、福田、龙华、光明等区也结合区位、交通优势和产业发展要求,制定支持港澳青年实习、就业、创业、生活的扶持政策。结合相应条款的落地,各单位、机构组织深港青年研学行、深港青年创新创业交流等多种形式的配套活动,旨在以更为高频化、日常化、互动化的方式加强青年对两地的了解,为其后续选择落地工作和生活提供参考、增强信心。
三是政策到达率更高。随着社交媒体的拓展迭代,两地政府对政策宣传环节更为重视,政策的实际触达情况均较以往有明显提升。近期有不少香港创业青年及中介机构均表示,前海最新政策在不到一周时间内,已在港青圈和创业圈广泛传播。香港招引计划发布后不久,相关的顾问机构也收到大量咨询订单。
四是社会参与度更深。从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运营单位来看,除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这样由政府主导的孵化培育载体外,社会力量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深圳人社局与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共同设立的就业创业“反向飞地”,通过高校触达青年学子。而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香港)则是由深圳市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香港深圳社团总会两个社团组织合作共建。
在以上组合式举措的共同推动下,两地的双向引才政策收效显著。首期“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中,选择落地深圳的港澳青年占比最大。香港城市大学创新创业中心(深圳)3个月就新增了近40家创业团队。香港方面,《行政长官2022年施政报告》将“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的适用范围放宽至港校大湾区校园的毕业生后,包括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内的三所已建成的合办高校因此受益。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2022年通过该类计划最终取得香港永居身份人数创下五年内新高。
与此同时,深港的双向引才机制在人才居留、政策优化等方面也仍有一定提升空间,可重点关注三方面工作:首先,强化跟进获批人员实际落地情况。截至5月底,高才通获批者中领取签证/进入许可的不足七成,已入境香港的仅有1/3,很多获批者因生活成本、就业机会等方面顾虑处于观望状态。部分在深圳创业的香港青年也暂不明确未来规划。建议人社、劳工等部门强化跟进有意向、已获批及初至人员的后续情况,强化工作岗位、公司落位、临时安置等事项的保障。其次,进一步细化引才范围及领域。相较香港不同类别的入境政策对应不同资历、领域的人才,深圳的人才招引范围则更为宽泛。建议深圳各区可结合自身产业需要和港澳青年的分布特点,再分类做细引才工作。第三,根据政策施行情况变化予以灵活调整。如加拿大于本月中旬宣布取消“香港人移民项目”下的工签转移民通道(Stream B)的学历要求,港府可研究通过政策补丁等形式予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