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游走灵宝,寻找中华文明之源
阅读提示: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明的起源、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形成和国家的建立,均发端于河南,它们构成了中国历史的血脉筋骨,留下了丰富的文物资源。为赓续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行走河南·读懂中国”考古发现集中采访活动,媒体、专家和学者走进考古遗迹、博物馆和文物研究机构,一起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大河网讯 这里因“丸泥可封”之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还出现了“白马非马”辩论,是紫气东来、鸡鸣狗盗、终军弃繻等历史典故的诞生地,围绕这座重关名城留下了诸多的历史典故和文化遗产……8月14日,采访团一行人来到了灵宝函谷关,登上了三千多年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函谷关:一人当关,可以当百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函谷关自古以来便是中原腹地和西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枢纽,战国时期发生在门客公孙龙与函谷关令之间的关于“白马非马”辩论,为中国古代的哲学史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还有诸如紫气东来、鸡鸣狗盗、终军弃繻等历史典故,无不彰显着中华千年文明的独特魅力。
此外,函谷关还是历代名人墨客垂青之地,唐太宗、唐玄宗、李白、杜甫、白居易、岑参、李商隐、杜牧、林则徐等历史名人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有100余篇。
函谷关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连接中原腹地与西部地区的交通要道,咽喉之地;还因两千多年前中华文化圣贤老子在这里著写了不朽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故又被称为千古雄关,道家之源。
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一人当关,可以当百。据灵宝市函谷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单战战介绍,函谷关始建于西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是古代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以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载入史册,以名关、名人、名著此“三名”之风采神韵而饮誉天下。
西坡遗址:构成了仰韶文化中期复杂社会的特点
随后,采访团来到了位于中国最大的史前文化遗址聚落群——灵宝市阳平镇铸鼎原地区的西坡遗址,这里曾发现了一块5500年前仰韶时期人工开采的铜矿石,是中国首次发现5000年前人工开采铜矿石的地方。
2006年3月至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考古所、灵宝市文管所、阳平镇文化部门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灵宝阳平镇西坡遗址进行了第6次发掘,发现仰韶文化中期晚段大型墓葬2座及其他中、小型墓10座,出土了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随葬品。
“这是在仰韶文化中心的核心地带第一次发现和发掘该时期墓地。大型墓葬因其规模、结构和特殊的葬俗再次使西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此前,西坡遗址曾先后发现了大型中心性聚落、特大公共性房址等遗迹,构成了仰韶文化中期复杂社会的显著特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告诉记者。
黄帝铸鼎塬: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寻根拜祖的文化圣地
《史记·封禅书》记载:“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成崩焉。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这处轩辕黄帝铸鼎之处——黄帝铸鼎原就在灵宝市阳平镇。灵宝荆山黄帝铸鼎原由此而名,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寻根拜祖的文化圣地。
据黄帝铸鼎原风景区负责人刘会芳介绍,黄帝铸鼎原现存的《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并序》是现存最早的记载有黄帝铸鼎内容的碑刻,“唐贞元十七年岁次辛巳正月九日癸卯”书。碑阴亦镌刻有碑文,内容大致与碑阳类同,为楷书。此碑为现今国内发现的专为记述轩辕黄帝事迹的最早碑铭,它较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前的石刻碑铭早700多年,是国内研究炎黄二帝历史的重要史料。
经世代传承和考古发掘,铸鼎原关于黄帝故事传说和现存历史文化遗址星罗棋布、令人叹为观止,铸鼎原周边有北阳平、西坡、东常、轩辕台等50多处仰韶时期的文化遗址,总面积达4.36平方公里,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文物局、国家发改委列入“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专项,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遗址首选。 (莫韶华 王莹)